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口腔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隨著檳榔的消耗量越來越多,估計每年新的口腔癌病患有一千五百人以上。口腔易於直接診視,口腔癌是可以早期診斷的。口腔包括唇、頰黏膜、下齒齦、上齒齦、臼齒後三角區、口腔底、硬顎、舌前三分之二。口腔癌絕大部分是由黏膜上皮細胞惡化所形成的腫瘤,少部分是由小唾液腺體惡化所形成的腺癌。臺灣地區之口腔癌以頰黏膜癌和舌癌佔大多數。其發生和嚼檳榔、抽煙、喝酒息息相關,可由口腔白斑或紅斑惡化成口腔癌,也可在口腔內的不同位置,出現多處癌瘤
口腔癌的症狀
不痛的潰瘍或突出硬塊才可怕,常有人因不痛而忽略早期癌症的存在,錯失早期診斷、正確治療的良機。因此只要發現帶有血液的唾液或痰,張開嘴巴看到兩星期以上不易癒合的潰瘍或不明腫塊,便要尋求耳鼻喉科、頭頸外科、口腔顎面外科或整型外科醫師的幫忙診察。
1.口腔白斑、紅斑:
變厚、變成突起不透明白色的斑塊,便是口腔白斑;變薄或略為潰爛的紅色斑塊,便是紅斑,兩者可能是癌前病變,有可能惡化成口腔癌。
2.難癒合的潰瘍或突出的潰爛硬塊:
口腔癌的臨床表徵是口腔有難癒合的潰瘍或突出的潰爛硬塊,且常伴有轉移的頸部淋巴腫塊。
3.早期常不覺疼痛,偶而出現帶血的唾液。
口腔癌的診斷
最重要的診斷方法便是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切片檢查可以區分良性或惡性病變。不同的診斷,其治療方式大不相同。
口腔癌的臨床分期除了靠視診、觸診外,有時需要藉助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才得以完整。口腔癌分期的主要目的在確立治療方式的選擇,評估預後及比較不同治療方式的結果。目前口腔癌的分期是依據原發腫瘤大小 (T)、頸部淋巴結轉移與否 (N)、是否有遠隔轉移 (M) 的TNM系統來決定。
口腔癌的治療及預後
口腔癌之治療仍以手術治療為主,其主要原則是要將癌細胞百分之百徹底清除,不可殘留任何癌細胞。手術方法包括廣泛性腫瘤切除、頸部淋巴廓清術、及組織缺損之重建等。一般早期(第一及第二期)患者只需做手術治療即可,但對於晚期(第三及第四期)口腔癌患者通常會採取手術及輔助化學藥物治療與放射性治療之合併療法,另外無法手術及預後不良之末期口腔癌則除了常規治療外尚可考慮免疫療法。只要早期 (第一、二期) 接受正規適當的治療,3年的存活率可達72%,5年的存活率可有60%,若是晚期 (第三、四期),則存活率將分別降為61%及30%。晚期口腔癌的復發大都發生在3年內,其中有80%出現於局部或頸部,20%則可能轉移到其他部位。
口腔癌高危險群自我檢查表
是 | 否 | |
1.有吃檳榔或嚼菸葉的習慣? | □ | □ |
2.雙唇、舌頭、雙頰、牙齦有潰爛或白斑持續一個月? | □ | □ |
3.有抽菸和喝酒的習慣? | □ | □ |
4.有牙齒或假牙會刺激舌尖、臉頰或牙齦的現象? | □ | □ |
5.口腔有不痛或不易癒合的潰瘍? | □ | □ |
6.曾是口腔癌患者? | □ | □ |
※上列問題若有任何回答為「是」者,即代表您是高危險群。
※貼心叮嚀: 本網站資訊僅供參考 實際情形仍需依照專業醫師指示※